成立緣起

創會理事長   盧本文 女士 /文 

暢銷小說家珍妮特.歐克(Janette Oke)編寫的一本繪本《愛是什麼樣子?》(道聲出版社),這本書主要是敘說教室裡一堂「愛」的課,孩子們各自畫出自己心中愛的樣子,因著每個人生動活潑的描繪,激發孩子們以全新的方式來思考愛的意義。從彼此的圖畫中,他們學到:愛像一朵快樂的花、一條溫暖的大毛毯、一棵成長樹、一張可以容納每個人的大桌子。


從一個感人故事來分享愛,用一種不同眼光來看待愛。我們讀書會成員們也拿起一張A4的白紙,試著想一想、寫一寫、畫一畫,自己覺得什麼是愛?這是我們參與讀書會和照寧姐共讀的最後一本書,當時照寧姐用8種顏色煮了一鍋「愛的湯」。(如圖,當時照寧姐用8種顏色煮了一鍋“愛的湯”──問問題、訪談、架鋼架、照顧三餐、出遊、病友會、找資訊、生活起居、關心、找同症者談談聊聊。)

我和照寧姐亦師亦友又是巷頭巷尾的鄰居,長達15年之久,她是一位特別的人,無論我做什麼事情,她總像慈祥的媽媽般,用台語跟我們說:「唉呦,拎那耶加嗷啦!」 (你們怎麼這麼厲害!)面帶微笑的鼓勵我、支持我,面對種種問題。
 對我而言,照寧姐的愛,讓我體悟到愛的能量,是一種豐沃象徵,是所有的動力,是隨著時間而延續,在生命中沒有比感受到愛更能讓人覺得豐富。愛能衍生出很多的事物,如渴望、思考、意志力和行動等。好像從播種中得到的豐收,並不是種子本身,這些愛的衍生物只是意涵著愛的存在而已,而不再是愛的本體。愛是向其對象敞開襟懷,努力伸展自己與之接近,企圖去參與一件最積極而獨特的工作,一個雖然看不見卻極為神聖的任務:那就是去肯定、去成就愛的對象。

照寧姐的往生以及自己罹癌,讓我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而在此時,朋友的話語一一進到我的心中: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林美珠所長:「照寧是在為一個『善的循環』做開頭,也就是照寧善待了人,幫助了人,而這善念終將會傳遞給曾被她善待過與幫助過的人,而這些人在感念善意之際,也會繼續將此善意再傳遞下去......」

景觀設計師王鳳蓮女士:「我們的哲學媽媽走了,我們成了孤兒,這份熱誠將如何繼續呢?我期盼若我們可以幫她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延續她的熱忱,那該多好!……她的精神及她對哲學的熱愛是值得我效法及延續……」

讀書會的老友林月修、陳娟娟女士:「雖然她離開了,我相信她的精神與活力仍在你我之間。」

徐永康老師提出:「我們合力以閱讀活動,促進兒童發展高層次思考能力。」好友張采珍女士:「人往生後會化做天上的星星,繼續照護她喜愛的人。」我就在這種氛圍當中同意共同發起「台灣兒童閱讀學會」,於是大家分頭招集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



發起人徐永康老師  則認真的研讀文獻,閱讀最新哲學思考期刊,召開會議,共同訂定組織名稱、宗旨和任務;

陳娟娟和林月修女士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總是默默的給予鼓勵與支持;張采珍女士呼朋喚友,招募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王鳳蓮女士尋求資源,透過管道說明成立動機,徵求人力的指導與協助;謝艾士女士(前台北故事協會理事長)提供資訊,協助記錄;

林淑珍女士(前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蕃薯姊姊秀出專業本領,精心設計富有思考與閱讀的標章logo :圓代表人腦,圓下方那兩條1/4圓弧的手,下方四條橫線的書;顏色為正橘被聯想為喜樂、陽光,也代表著創意、激勵和成就。而我能做的事不多,只是從中溝通協調,通知開會、尋找場地。經過一年多的討論,一個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就誕生了。

在此,感謝幕前、幕後百忙中抽空,協助我們的顧問群,行政院婦權委員會陳來紅委員,依據長期投入非營利組織的經驗,給予學會建議與諮詢;東華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林偉信教授,主修哲學又長期義務深耕東部地區閱讀志工培訓,協助指引學會高層次思考的方向;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老師,對於兒童、青少年讀物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引領我們用不同角度閱讀書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候選人陳欣希老師,精通哲學、心理學、教育又受過社會學訓練的欣希老師在我們創會之際,灌注了不同元素的養分,這一年陪伴學會培訓專業人才,因此而延宕博士論文的交付;

深耕社區發展的曾年有先生對於企劃案的撰寫以及社區的經營給予指點與諮詢;也要謝謝各地聯絡網負責人,擔任在地耕耘的任務;更要感謝願意認同「以閱讀活動,促進兒童發展高層次思考」的會員們。

我們這群願意許下承諾、承擔責任的理監事們,

以3C思考處理人情事故,

先關懷(Caring thinking),

站在他人的立場為出發,再批判(Critical thinking),

釐清、探究事情的原委,最後用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

來開創一個多贏的新局面;

秉持公益、創造及永續的精神來經營「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懇請各界給予支持與鼓勵!